“技能领军”搅活春水一池 “人才兴渝”凸显城市活力 我市全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admin
2021-10-22 21:50:52
0

原标题:“技能领军”搅活春水一池 “人才兴渝”凸显城市活力 我市全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我想让更多青年学习了解制造行业,从而愿意从事、扎根这个行业,为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尽一点微薄之力。”日前,摘得“2020年度‘最美巴渝工匠’”的王俊如是感触。

为大力推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重要思想落实落地,唱响“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的主旋律,一直以来,重庆市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寻找最美巴渝工匠”、青年技能营等活动,以“技能兴渝”助力“人才兴渝”,全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一大批和王俊一样的能工巧匠来渝兴业,实现了重庆技能人才“引得一人来,带动一业兴”,涌现出从焊接技术“门外汉”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焊接专家”郑晓明,致力于为老百姓顺心用电“保驾护航”张毅,以能人所不能完美诠释“机械人”意义的王俊……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技能人才446.7万,占全市就业人口的26.5%,技能人才总量仅次于四川,位居西部第二。全市高技能人才124.6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的27.9%,高技能人才占比居西部12省区市第一。

主动排忧解难 激发技能人才潜力

“政府上门服务,我们有了娘家”——这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的老师陈志军的一句感言。

陈志军是长安汽车高级培训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业界领军人物之一,重庆市高技能领军人才,也是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市技术能手。

“现在职能部门服务非常到位。我们工作室涉及到的政策问题,都是他们上门服务,很有娘家的感觉。”陈志军坦言,正式如此,他才会放开手脚,一心扑在业务钻研上,先后培养汽车维修技师3500人,经济收入达到2500万元,并主持了《下肢残疾人驾驶汽车上下车装置研究》等省部级课题4项。《汽车轮毂发电机》发明专利21项,《汽车安全门锁示教板等》实用新型专利75余项。

陈志军的案例,是我市近年来不断深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政策体系的缩影。经过数年不断探索,我市还逐步建立起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编制高技能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实施巴渝工匠计划。

“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让技能人才不再被业务钻研以外的琐事浪费时间,全身心投入技能钻研。”市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更好服务技能人才的发展,市有关部门一是研究如何“解忧”,二是思考如何激发技能人才的潜力。

一方面,我市出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人才政策制度体系,解除了技能人才的发展后顾之忧。其次,还设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经费,健全完善联系服务专家措施办法,让技能人才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有力推动了人才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技能人才的专注度更高,各项工作得以快速推进。

6月下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报表彰第十五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并对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64家单位给予通报表扬,我市7人1单位获“国家级”表彰。

紧扣时代脉搏 创新技能人才制度

不断完善的政策,为技能人才的发展带来了“及时雨”,如何让技能人才的发展跟得上时代的需求?

市人力社保局在技能人才制度上,推行创新,以需求、目标等作为各项制度制定、推行的先决条件。

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大赛办教练组长梁攀,便对此深有感触——

“我们基地的管理办法就是从‘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管理办法’文件中提炼出来,这些管理办法为我们基地技能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指明了方向。”梁攀说,随后出台的一些文件也明确了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条件,让技能人才有了前进的目标。

人才制度的创新,让重庆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步入快车道。

据了解,重庆在全国率先出台《重庆市技工院校管理办法》等“1+9”管理制度,实行市区两级分级管理;开展技工教育综合评估,实施质量提升与年度报告制度。

过去的2020年,重庆开展64.4万人次政府补贴培训、新增高技能人才2.3万名以上、技工教育招生人数达到3.4万人。

此外,我市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管理办法、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绩效考核办法、职业技能竞赛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职业技能竞赛赞助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全市职业技能竞赛工作规范化管理,并建立了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技能大赛为引领,“巴渝工匠”杯系列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全市竞赛体系。

截至目前,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累计辐射带动全市150余万人参加技能比拼,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3万余人,通过竞赛产生全国技术能手73名,特别是重庆培养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夺得了中国参赛的第一枚奖牌和第一枚金牌,累计取得6金7银2铜9优胜佳绩,奖牌总数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

打造“明星”人物 建成大师工作室200余家

本土技能人才的发展,需要潮头浪尖的领军人物。

近年来,重庆针对本土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一大批“明星”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2015年,来自重庆五一技师学院的重庆姑娘聂凤在巴西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勇夺美发项目冠军,被誉为“世界第一剪”。

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

如何加大力度,通过顶尖的技术专家、后勤保障,让诸如聂凤这样的重庆技能人才掌握世界一流的竞技水平,以此帮助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竞技环境,是市人力社保局着力思考的问题。

通过积极运作,2017年,相关部门为聂凤提供平台,送她远赴澳大利亚,跟随世赛首席专家多娜女士学习国际美发理论和技能,使她完成了从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的绝妙蜕变。

聂凤的故事并非个例。

每年,重庆会选拔20名优秀中青年技能人才赴美国、德国等国开展短期培训;签订中国(重庆)·新加坡500人次技能人才交流培养协议;43名技工院校学生赴澳留学深造,增强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紧跟、超越世界一流技能水平。

“我很欣慰,学生们在我身上看到了技能人才未来发展的前景和希望,他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的平台去寻求更好的发展。”聂凤说。

技能人才“走得出去”,重庆还“请得进来”。我市引进400名国际职业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专家来渝开展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巴渝工匠”绝技绝活交流活动,展示创新创优成果,传承工匠精神和巴渝文化。

在2019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上,“市级高技能专家工作室专家”——垫江角雕传承人龙正东与亚洲、非洲国家的专家一起在现场施展绝技,相互切磋。

“在交流活动上,我发现国外的雕刻作品在产品结构上跟我们做的有一些区别,跟他们交流后,我发现这是在打磨的手艺上有区别。”龙正东说,“我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用手工进行打磨,而国外已经采用先进的技术,对设备加以改造,用机器来打磨。”

龙正东也正是不断对比,总结差距之后,研发出“细微喷砂打磨抛光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传承了角雕工艺艺术性。

目前,重庆已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203家,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3家、市级首席技能大师50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20家。

服务迭代3.0版本 提升技能人才“含金量”

张杰是重庆轨道集团一名员工,全国劳动模范,“张杰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始人。

工作室成立之初,不管是从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得到了政府和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

“最让我感动的是,政府除了支持我工作的开展,还把我生活上面的难题也一并解决了。”张杰说,“今年6月,我提出帮忙协调我妻子的工作问题,‘重庆英才’有政策支持,不到一个星期就帮我落实了。”

张杰所言的“重庆英才”政策,正是重庆不断针对人才推出的升级服务——

2017年,重庆推出了人才服务1.0版政策,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看病就医、职称评审等9项服务。

之后,随着持证人数不断增加,人才对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又陆续出台了2.0版的《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政策,以及3.0版本的《英才“渝快办”》。

“给人才服好务,一是尊重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通过服务的迭代,能产生聚合力,让更多优秀技能人才汇集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专员+联络员”1778人,共同为持证高层次人才提供科技、户籍、居留签证、配偶、子女就业、子女入托(学)、医疗、人才项目申报等服务。

截至2021年9月底,全市累计发放英才卡7552人(其中,市级A卡2613人,区县B卡4939人),累计为人才提供服务12.73万人次。

技能人才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也让重庆的技能人才发展“含金量”不断提升:

2020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复同意“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永久落户重庆举办。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每年举办120场次以上市级技能竞赛,重磅国家级技能赛事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2021年,23个世赛国家集训基地落地重庆,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中西部首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站在新的起点,重庆技能人才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将启动实施;新的蓝图也已绘出,力争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达到450万人,重庆,这座西部技能人才高地的未来轮廓,也由此变得越来越清晰。

来源:重庆日报

● 中国华电2022年校招正式启动

● 好消息!云阳面工、巴渝大嫂入选人社部十大“我最受关注的劳务品牌”

● 潼南交通事务中心、金科、陈麻花......坐镇本周直播间,邀你找工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