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蔡晓素)老旧的墙体被粉刷一新、一片“烂地”摇身一变成为垃圾分类驿站、社区里增设了各类体育锻炼设施,老人休闲有了好去处……今年以来,海珠区城管和执法局扎实推进容貌品质社区培育提升工作,努力打造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群众满意的社区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今,海珠区一批老旧社区正在蜕“旧壳”,换“新衣”。
聚焦群众所盼,打造品质生活
记者了解到,海珠区在培育容貌品质社区过程中,从居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着手,努力在容貌社区创建过程中落实解民忧、解民难、解民需的具体行动。
走进海珠区海幢街宝贤社区,只见一幢幢粉红色外墙的房屋高低错落,清幽的小巷中老人在门前纳凉,休闲广场中孩童在树底嬉戏,生活气息浓厚。社区道路平整、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在社区容貌品质提升过程中,街道、社区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宣传、发放倡议书的方式,了解民情,收集民意。其中,宝山里4号污水管长期堵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针对社区老龄人口多的情况,在社区环境软硬件上更下足功夫。
海珠区海幢街宝贤社区在容貌品质过程中,对道路进行修整。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我们翻新社区主要人行道路面约960平方米,在所有坡道处均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增设口袋公园、风雨连廊、健身径等,让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休闲锻炼。此外,在宝玉直小学门口、新凤祥大街一带,更换路灯,翻新路面并加装安全护栏,精心呵护小学生出行安全,社区面貌、人文景观焕然一新。”海幢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新凤祥大街增设路灯。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新凤祥大街翻新路面并加装安全护栏。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江海街道坚真社区主要包括坚真花园小区和聚德花苑南区,常住居民接近6000人,其中提升小区绿化,增加公共休闲区一直是聚德花苑南区居民最期盼的事情。社区在开展容貌品质提升过程中,不仅修复小区绿植,开辟休闲散步道,还在小区中设置儿童乐园,增设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让居民休闲锻炼有了好去处。
在坚真花园小区,社区则以“弘扬坚真精神,展现坚真风采”为培育主题,打造坚真文化长廊、建设文化展厅等。此外,社区还更换了小区破旧路灯,改造卫生死角,规划单车停放点,修复破损路面、树池等,获得居民的一致好评。
挖掘文化底色,焕新社区活力
在对老旧社区“靓化修容”的同时,海珠区还注重挖掘社区文化底色,结合人文特色,因地制宜,量身定制,赋予容貌品质提升工作文化内涵。
据悉,滨江街海运社区位于珠江前航道南侧,紧邻海珠桥,辖内常住居民约1823户,主要为海运集团退休干部、职工。走入历史悠久的海运社区,随处可见以“海运”为主题的人文景观。在太平东约大门入口处的休闲区,设有船锚和船舵景观展示;在社区内街巷,花基设置成了海浪的形状,增加了空间的绿化,各种石凳设计成螺旋桨的造型,更是点睛之笔;在二号围院,墙面以漫画的形式展示了我国海运事业的历史变迁。
“在改造过程中,我们既注重植入海运文化因子,延续城市记忆,又着重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实现老社区焕发新活力。”滨江街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整个社区道路已全部实现无障碍相连,辖内50栋老旧楼宇楼道全部进行粉刷,并安装安全扶手约1450米,让居民出行更加安全便利。此外,街道还利用社区空地,打造了一个独具岭南建筑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该垃圾分类回收点能够依靠感应探头识别投放者并自动打开对应的桶盖,居民投放完垃圾后,箱盖又能自动关上,实现了全程与垃圾箱零接触,减少垃圾外溢和异味对居民生活的滋扰,洗手池、洗手液、烘干机、照明灯等更是一应俱全。
独具岭南建筑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龙凤街状元社区历史底蕴浓厚,社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址较多,在社区容貌提升过程中,因地制宜的改造也让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位于龙珠巷附近的状元井建于明代,在改造中,社区注重在原风貌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周围建筑的门窗和雨棚统一采用岭南建筑风格,并增设铜人雕塑,摆放花箱绿植,增加墙绘等,为社区增色添彩的同时,也使社区成为新时代传承历史文化主阵地。此外,社区还因地制宜在状元井对面增设一个凉亭,增设石桌石椅休闲设施,让社区的“颜值”和文化底色形神兼备。
状元井。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龙珠巷新增墙绘。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提升社区容貌品质,增强居民幸福指数
从杂乱变整洁,从破旧到崭新,海珠区社区容貌品质培育提升改变的不仅仅是“面子”,还有社区的“里子”,切切实实把各项提升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居民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在龙凤街状元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环境的变化更是深有体会。家住将军直街的李阿姨告诉记者:“这里装扮一新,像住上了新房一样,还对社区状元井等文化遗址进行修复,重新展示出来,让我们眼前一亮。”
海珠区城管和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珠区将继续发力,把容貌品质社区培育提升工作与社区微改造、污水整治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深度挖掘社区文化底蕴,以绣花功夫深入推进社区容貌提升,助推实现老城区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