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建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成渝创新共同体
admin
2021-10-23 02:39:05
0

原标题:王一鸣建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成渝创新共同体

10月22日下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峰会暨2020十大重庆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作主题演讲。

成渝地区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应对科技创新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王一鸣表示,开放带来进步,要推进开放创新,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使成渝地区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重要舞台。

▲冉雨琳 摄

近日公布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科技创新领域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建设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

“成渝两地信息、汽车等产业发展为产业链协作提供了可能。”王一鸣认为,成渝有很多共同的科技创新需求,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合作、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合作等方面也有一定合作基础。

王一鸣对成渝地区推进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提出建议:以建设成渝创新共同体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决策高度与实施力度,在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具体来说,要从建设成渝国家科学中心,确立重点领域的局部优势战略,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领先区,建设协同创新示范区,共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开放创新枢纽等六个方面下功夫。

01

建设成渝国家科学中心方面

统筹川渝两地资源,在现有合作框架下,启动联合申报和建设成渝国家科学中心工作,探索建设成渝国家科学中心,突出航空航天、核能技术、重大装备、轨道交通、汽车以及军民融合相关的国家尖端技术,将其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争取重大科技项目、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落地,引进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推动中国科学院等布局科研平台,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

02

确立重点领域的局部优势方面

主动选择具有较好科技基础、符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具有较强战略价值的局部优势领域重点投入,只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形成局部领先优势,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03

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领先区方面

要牢牢把握新趋势,着眼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开放性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在信息技术以及融合创新新应用新场景方面形成若干条成渝协同产业链,协同推进两地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联合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协同推进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基建新技术新经济场景试验地,培育成渝地区产业生态圈、创新业态圈、企业协作圈。

04

建设协同创新示范区方面

推进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协同共建保税研发中心,重点在科研机构、人才、金融、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加快成渝两地各类人才的无障碍流动,结合异地医疗无障碍结算、推进户籍便捷迁移、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登记管理标准化、建立外国高端人才互认工作机制。

05

共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方面

要在成渝地区双城之间打造产业轴带,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构建科技创新走廊,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如何加快科技创新网络建设?王一鸣认为,可以利用现有国家级新区或新兴产业园区等载体,串点成线,力争引进一批大学新校区,以及科研院所与地方共建的各类创新平台,形成新兴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创新网络,重点打造形成“成-内-渝”“成-遂-渝”“成-泸-渝” 三条成渝科技创新走廊。

06

建设开放创新枢纽方面

鼓励成渝地区高校院所、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建设国家化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深化建设中国-欧盟中心、国别产业园区,吸引发达国家来成渝地区建立企业研发总部、区域研发中心,推动成渝两地国家化营商环境建设,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灵活高效的制度体系,共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全球布局,共同引导更多重点领域优势企业走出去。

总编:杜术林 | 副总编:张科

主编:付斯颖 操梅 | 编辑:杨力川

两江新区 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