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珠区赤岗街道一直坚持党建引领环境综合治理,以“绣花功夫”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依托赤岗红房子党建品牌“微管养”“微改造”与日常河涌巡查机制相结合,在助力广州塔景区综合环境品质提升的同时,不断为赤岗地区宜居品质和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赤岗涌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珠江前航道的南侧,连接着珠江前航道与黄埔涌,赤岗街道河涌段范围流经辖内新鸿、珠江帝景社区,沿岸有规划中的新领事馆区、广州艺术馆以及重要历史文物古迹赤岗塔等,曾在2006年获评“广州水乡新八景之一”。
涌边采用自然式堤岸,由于属感潮河流,水位变动区经精心设计成为人工湿地,深受居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每当外出开展群众工作的时候,总会看见白鹭、池鹭自由自在地在涌边飞翔,听到各种欢快小鸟在树上鸣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少街坊结伴观察,拍摄涌边附近的‘鸟类居民’,对青少年来说,赤岗涌周边是一个‘滨水、近绿’的自然学堂,近距离发现、观察鸟类,有助于科普生态环境的知识,从小学会爱护身边的绿色环境。”新鸿社区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实地走访,赤岗涌(从珠江前航道的南侧至珠江帝景社区的流段)可以观察到的鸟类种类多达20多种,其中已发现鹭科3属4种的鸟类(中白鹭、小白鹭、夜鹭、池鹭)。在河涌两岸,还能在草本植物丛中发现颜色亮丽的翠鸟出没。赤岗涌的自然物种多样性和趣味性有待居民群众、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的发现和挖掘。
“落户”赤岗涌的“鸟类居民”
以下,为大家介绍部分已“落户”在赤岗涌的“鸟类居民”。
小型鸟类“居民代表”
暗绿绣眼鸟
鸟性活泼,在丛林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多在南方,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主要以昆虫和植物为食物。
红耳鹎
额至头顶黑色,头顶有耸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后方有一鲜红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围以黑色,在头部甚为醒目。性活泼,整天多数时候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
乌鸫(百舌)
乌鸫是瑞典国鸟,体形像八哥,略大,羽毛呈灰黑色,有斑点,嘴尖色黑,喜食蚯蚓。立春后呜叫不已,夏至后停止鸣中,十月过后就冬眠了。
鹊鸲
鹊鸲是孟加拉国鸟,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建筑物外墙鸣唱,民间称其“四喜儿”。食物以昆虫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
白鹡鸰
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
八哥
通体黑色,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簇,有如冠状,翅具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黄色,脚黄色。
#
中、大型鸟类“居民代表”
小白鹭
眼黄色,嘴黑色,下嘴基部带苍白色,面部裸皮灰色,脚、腿黑色,趾上常杂有黄色。栖息于平原、丘陵和低海拔之湖泊、沼泽地带与滩涂地。以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中白鹭
全身白色,眼先黄色,脚和趾黑色。夏季羽背和前颈下部有长的披针形饰羽,嘴黑色;冬季羽背和前颈无饰羽,嘴黄色,先端黑色。栖息和活动于河流、湖泊、河口、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及河滩上,也常在沼泽和水稻田中活动。主要以鱼、虾、蛙、蝗虫、蝼蛄等水生和陆生昆虫及昆虫幼虫以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夜鹭
虹膜血红色,嘴黑色,眼睛习性具有夜出性。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在水源流动地方喜欢眼睛紧紧地凝视着水中,以待觅食时机。
池鹭
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在赤岗涌周边发现的是池鹭的亚成鸟,池鹭长为成鸟后会十分俊俏。
赤岗涌周边发现鸟类品种逐年增加,反映了地区宜居品质的有效提升。其中鹭科家族是一群很古老的鸟类,主要活动于湿地及林地附近,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鹭鸟的栖息停留,侧面反映了赤岗街道党员干部与群众为地区生态环境的共同努力成果。
【记者 吴美芬】
【编辑 郑少山】
通讯员 曾庆燊
图片来源 赤岗街道党建办 星光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