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6月9日下午3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聚集性疫情发生后,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科学制定核酸筛查策略,划定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扩大范围开展全员筛查。
将受检人员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开展核酸检测。封控区在24小时内完成首次核酸筛查,管控区在48小时内完成首次全员核酸筛查。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人员不外出,疫情发生地的低风险地区和防范区人员确需出行的要求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各地可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进行调整。没有疫情发生,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查验核酸不应成为一种常态。
并非所有城市都要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在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中,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传染源、锁定管控目标,进而采取隔离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关键措施,在成功处置聚集性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传染性更强,部分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导致隐匿传播,因此核酸检测的作用更加突显,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扩大预防”策略,才能更早更快控制住疫情。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过程中,口岸城市、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由于疫情输入风险较高,在这些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有利于为“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人群提供更为便利快捷的核酸检测服务,有利于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灵敏性,有利于更早发现潜在风险、更快地实施防控措施,避免出现大规模、暴发式的聚集性疫情。
值得注意的是,15分钟核酸“采样圈”并非要求所有城市均建立,主要是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大城市。是否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主要根据当地疫情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需要,因时因势确定,不能“一刀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一旦发生本土疫情传播,势必造成大量的人群感染,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脆弱人群易发展为重症,因此,疫情防控工作应当立足于“防”,核酸检测是实现有效预防的重要手段。“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开展高效便捷优质的核酸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病毒变异对核酸检出能力没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绍,核酸检测是一个成熟的、国际通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前检测关于病毒的病原体主要是依靠培养,通过染色、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免疫试验等多种方法来进行鉴别。病毒培养时间很长,实验室有一些病原体很难培养。核酸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在方法学上面可以达到百分之百。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等同于病原体培养的结果,成为诊断的“金标准”。
李金明说,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针对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全国室间质量评价结果,以及全国各地疫情时的实际应用来看,目前核酸检测都能够有效检出病毒,“病毒变异对核酸检测的检出能力没有什么影响。”
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来源: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