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唐聚敏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无人机照片)。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豆丽平(左)和村民查看收割后的麦茬。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豆丽平用农田测亩仪测量麦田的面积(无人机照片)。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豆丽平(左)为客户计算收割面积。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豆丽平在联系小麦收割业务。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唐聚敏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6月9日,唐聚敏(右)利用休息时间对联合收割机进行检修。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唐聚敏将收割的小麦卸车(无人机照片)。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唐聚敏(右一)、豆丽平(左一)和农民一起查看收割机收损失。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唐聚敏(左)和豆丽平查看小麦是否达到收割标准。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唐聚敏(右)在收割机上接过妻子递来的食物。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唐聚敏(右)和豆丽平在麦收作业间隙休息。
仲夏时节,冀南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的唐聚敏和妻子豆丽平正在麦田里忙碌,夫妻俩配合默契,丈夫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妻子忙着统计麦地亩数、记账收费和联系业务。
夫妻二人自1998年开始做麦客,至今已是第25个年头。每年的5月中旬起,他们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辗转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麦收作业。
“麦收季一趟下来差不多20多天,有时候每天一开机就是十多个小时,顾不上好好吃饭。”豆丽平说。长时间户外作业,夫妻二人晒得皮肤黝黑,可脸上却挂着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6到7万元。”
说话间,夫妻二人又登上收割机,赶往下一块丰收的麦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作者:朱旭东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