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博物馆鸿沟”在5G时代加速弥合
admin
2022-05-18 21:08:38
0

原标题:中国城乡“博物馆鸿沟”在5G时代加速弥合

新华社天津5月18日电(记者宋瑞、王宁)精巧的3D数字文物、炫酷的航天设施和宇航员装备、奇妙的自然生命演变……家住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的10岁男孩壮壮通过手机屏幕,足不出户浏览了位于北京、天津市区等多地博物馆的“数字云展”。

“以前,我们前往市区的博物馆需要近2个小时的车程,孩子在博物馆逛展只是走马观花,什么也记不住。”家长刘莹说,而现在,仅需在屏幕轻轻一点,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信息。“线上观展对孩子的吸引力更大,能看到很多线下看不到的展览,还能体验许多去不了的地方。”

图为湖北省博物馆利用5G技术对曾侯乙编钟原件进行直播展示。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近年来,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中国各地博物馆纷纷“冲上云霄”,让更多受众突破时间、地域、语言的限制,体验更为便捷和丰富的展览,为中国城乡“博物馆鸿沟”快速弥合开辟新路径。

天津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臧天杰认为,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展陈参观模式,实现了展览空间协调化、虚拟内容景观化,不仅让文物“活起来”,还拉近了博物馆资源的城乡距离。

“目前,天津博物馆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一大批数字化采集的成果正通过馆内触控屏和官方网站向观众展示,让其感受古代文物与高科技融合带来的艺术之美。”臧天杰说。

在科技加持下,博物馆的观众群体在不断扩展。

家住天津市武清区下朱庄街道的刘惠明是一名退休教师,74岁的她最近迷上了线上博物馆,几乎每天都要拿出手机刷上一会儿。“以前我喜欢逛一些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后来因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很少再出远门。这两年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发现可以线上看展出,便重拾了年轻时的爱好。”谈起这些,刘惠明很是得意。

“如今随着线上渠道普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开始在线上观展、互动,博物馆的影响力也大大提升。”臧天杰说。

图为上海自然博物馆讲解员(右)在藏品库房内进行5G网络互动直播。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天津美术馆则通过“行走的美术馆”项目,带着展览和艺术家深入边远地区、农村地区,让很多鲜少接触美术作品的群众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我们在其中增添了许多线上元素,如策展人讲解、VR展厅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人在活动结束后还长期关注天津美术馆,在线上进行观展和互动。”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说。

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其中,博物馆数量排名前列的均为大城市,博物馆资源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根据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2035年中国要力争实现“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总体目标。

青海省博物馆利用三维建模、AR技术、动画场景还原等形式,打造沉浸式5G全息体验区和“历史传送门”体验区,通过动画复原展示青海先民在河湟地区生活场景;“十四五”期间,浙江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计划被提上日程,计划建成乡村博物馆1000家,其中,2022年建设乡村博物馆不少于400家……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除继续完善博物馆社会功能、大力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外,利用数字化思维和手段也是解决全国博物馆分布不平衡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

“老百姓喜欢有感知、互动性强、科技感强的博物参观方式,而5G通信等数字化技术将是中国各地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机遇,可进一步增强文物和历史的表现力、感染力、趣味性,提升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和娱乐功能,为更多城乡老百姓提供高效便捷的文化服务。”戴斌说。

中国各地博物馆正通过线上线下建馆的方式,努力缩小城乡博物馆资源鸿沟,让更多馆藏资源惠及百姓,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永不闭馆的5G展”和“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