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孙广见、杨柳)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建议,进一步规范电子证照的应用和管理,实现全国电子证照互信互认。过去一年,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推动落实代表建议,取得良好成效。
在政务服务跨省办件受理过程中,需要各地互传电子证照、电子证明等材料。由于各地电子证照标准不统一,给实际应用造成困难,例如浙江省衢州市直接通过接口调用其他地市某企业电子营业执照时,由于两地电子材料认证标准、认证机制不同,相关材料无法直接调取。
全国人大代表陈玮建议,进一步规范电子证照的应用和管理,各地应当按照统一标准签发电子证照文件,加盖符合要求的电子印章或数字签名,实现全国范围内电子证照互信互认。
过去一年里,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政务数据共享等公共支撑能力,部分地区探索推出“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针对“出生”“就业创业”“社保就医”“退休养老”等主题提供集成式套餐服务,让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体验持续提升。
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群众出示电子身份证就能在宾馆快捷办理入住登记;在河北,一些原先需要上传的材料不用再扫描纸质文件,企业在“冀时办”领取电子印章后,在线盖章提交材料,办事不用再带着印章到处跑;在重庆,“渝快办”上电子不动产权证书可作为资料核验凭证,房东出租房子时不用向中介出示不动产权证书原件;在湖南湘西州,老年人证实现电子化,老年人通过手机刷码就能免费乘坐公交车、进入部分景区。
随着电子证照工作不断推进,企业和群众办事实现更多材料免提交,办事效率大幅提升。电子证照的广泛应用也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的意见》,明确提出2022年底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电子证照制发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和群众常用证照基本实现电子化,与实体证照同步制发和应用,在全国范围内标准统一、互通互认;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领域广泛应用,社会化应用取得积极进展,“减证便民”取得明显成效。
可以预见,随着电子证照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以后企业和群众办事时“少带证”或“不带证”将逐渐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