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张柳静)继公募、私募出手自购旗下基金产品后,券商资管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自购队伍中。目前,华泰证券、财通证券、兴业证券等旗下资管都已发布公告,宣布大手笔买入自家产品。公募、私募、券商等机构都出手了,投资者该不该跟进呢?
券商资管纷纷自购
“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秉持长期投资的理念,公司将运用不超过50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公司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与广大基金持有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2月28日,华泰资管在公告中这样表示。
而在这之前的2月22日,财通资管也发布了《关于运用自有资金申购旗下基金相关事宜的公告》。该公司表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于2022年2月21日出资5000万元自有资金申购公司旗下权益类、固收类公募基金。
2月17日,兴证资管公告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公司近期已运用固有资金投资于公司旗下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总计3000万元。
记者注意到,更早行动的还有东证资管,其表示于1月28日起30个交易日内以自有资金5000万元申购旗下偏股型基金,持有时间不少于3年。
实际上,在券商资管加入自购大军之前,公募、私募等已开启了一轮自购潮。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33家公募基金启动了自购,合计自购规模达到10.47亿元。分类来看,被自购产品多为权益基金:股票型基金自购规模为5.7亿元,混合型基金自购规模为3.62亿元。具体到机构方面,汇添富基金、南方基金与国泰基金自购规模过亿,分别为2.2亿元、2.02亿元与1亿元。
投资者勿盲目“抄作业”
对于资管等机构开启的自购模式,投资者应该怎么看?
千门资产投研总监宣继游对记者表示,“基金管理公司自购,是向市场释放一种态度,即看好市场未来表现的一种态度。”在他看来,对于先知先觉者来说,跟投该类基金是一种不错的投资方式,毕竟机构自购,会使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更加看重这个基金。不过,投资机构“真金白银”进行自购,虽然彰显了其对市场中长期投资价值的信心,但投资者也要理性看待他们的择时能力,不能盲目跟风“抄作业”。
在琢磨金融研究院院长姚杨看来,公募、资管等机构自购旗下产品主要有两种考虑:一是市场整体或特定板块处于相对合理水平,中长期投资机会显现,对旗下产品业绩有信心,故而进行投资操作;二是基金首发阶段,发行方通过自购的形式,以吸引基民的认购热情。
一般情况下,公募、资管等机构在市场相对低迷时进行主动自购,后续市场会普遍回升。不过,投资者也要冷静观察两个变量:一是自购的是新基金还是老基金?二是自购的金额和历史相比是大是小?“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看透机构自购的逻辑,分清楚他们自购究竟是为了营销作秀,还是因为真正看好。”姚杨说。
机构看市:
3月A股表现有望比上月好
对于后市看法,平安证券表示,预计A股市场仍以震荡走势为主,但结构性机会有望增加,3月份整体表现会优于2月份。平安证券认为,进入3月后,随着经济数据以及上市公司业绩的陆续发布,市场的不确定性渐渐减少,市场底也会越来越近。
国海证券也表示,在“经济底+宽货币”组合下,3月份A股市场有望迎来反弹。